Industry news

行业新闻
展开分类
收起分类

档案学术 | 面向数字环境档案整体管理理念与方法

  • 发布时间:2025-04-15
  • 发布者: 超级管理员
  • 内容来源: 本站
  • 阅读量:26
  • 点赞量:0

摘要数字技术作为社会进步与转型的引领力量,正带领整个社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加速演进。本文通过认识和分析数字环境下的档案及其管理实践演化逻辑,揭示当前档案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着的认知偏差。在此基础上,提出档案整体管理理念与方法。冀望在数字时代,档案能坚守初心,不断拓宽学术视野,融入国家数据治理体系,提升档案数据服务能力和要素流通能力。

关键词数字环境;数字技术;档案管理;档案数据;整体观

0  引言

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扩散和普及之后,正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数字时代[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面对数字环境的发展变革,全面认识和分析档案及其管理实践的演化逻辑,在坚持档案学核心理论认知和传统理论传承创新的前提下,做出适应性的理念和方法阐释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图片


1  数字环境下档案及其管理实践的演化逻辑

档案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直接记录各种信息的载体,必然随着人类社会的数字化变革而发生变革,主要体现在记录方式的数字化与载体的数据化,以及由此导致的档案及其管理实践的数字化。

1.1 记录方式的数字化与载体的数据化

图片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记录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文字、图表、影像等逐渐“具象化”为人类社会记录的表现形式,而人类社会真正原始的记录方式逐渐数字化,而存在形式更加的虚拟化(与其载体的相对独立)。数据这类由计算机编译和处理的数字化编码成为符号、文字、图像等信息资源的表现形式和数字环境下社会记录的主要载体。

1.2 档案来源和构成的数字化

传统档案理论认为,档案最主要来源于文书(文件),是将能够真实反映社会活动,具有原始记录性的办结文件,按照一定历史联系加以整理后保存。在数字环境下,具有原始记录性能够反映社会活动的已不再是文书,而是各类数字化的业务系统、生产系统、物联网、社交通讯平台等产生、传输和存储的原生数据。因此,数字环境下,(原生)数据更满足档案的原始记录性特征,而且在真实性、完整性上更加符合档案的来源与构成。

1.3 档案管理工作实践的数字化

数字化环境下,真实、原始且具有直接形成的(原生)数据本身是一个整体的且相对关联的形式存在,无法从时间、价值、保管等维度去分析和认识和阐释,其价值实现依赖于数据实体、算法等,活跃度是衡量其数据价值的重要指标。因此教条式套用现行的档案管理理论如文件连续体理论、新来源观、职能鉴定论等去阐释和理解,或者用传统档案管理方法去管理,很有可能会导致档案管理上的混乱。

2  数字环境下亟需档案管理理论的重塑

图片

在传统档案管理理论或修正理论影响下,我们可以应对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业务流程信息化和部分类型电子文件管理等早期数字变革的挑战。近十年来,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智慧城市(“云物移大智”)等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致使我们所面对的“数据”发生了改变,“各领域中的传统理念、理论、方法、技术、工具等无法处理‘这种’变化了的新数据;最终结果是各学科需要重新认识‘数据’,并必须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次上重写自己学科领域的‘知识’。”[2]

3  数字环境下档案整体管理理念及其阐释

数字环境下档案整体管理理念是将各类数字化的业务系统、生产系统、交易系统、互联网、物联网、社交通讯平台等产生的完整的原生数据视为整体,以数字镜像或数据迁移方式重构其完整的数据体,通过归档中间件和元数据管理方案实现可追溯(可追溯性)、映射反映(可关联性)和时间维度管理,形成数据档案整体,并基于数据档案整体进行应用化开发(可理解性),从可追溯性、可关联性、可理解性[3]三个维度上应对数字环境下档案管理挑战。

3.1 原生数据更具有档案对象特征

原生数据是指这类社会活动中由各种系统、设备和机器直接记录和形成的原始数据,不依赖于现有数据而产生。因此更加符合档案原始记录性特征。而且,一个完整的原生数据其更符合数字环境下档案来源原则对完整性及其有机联系的要求。

3.2 整体管理理念是数字化环境下档案管理的核心

整体观是复杂科学管理的核心[4]。在数字环境下,档案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不同内容、介质、形式和管理要求的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将复杂科学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引入档案学领域,是数字环境下档案学理论和实践的必然要求。

“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5]。面对数字环境下形成和采集的社会记录数据化的改变,档案管理更应要坚持整体观,遵循数字环境下档案的形成规律,维护能够全面、真实记录和反映社会活动的原生数据及其构成的完整性和关联性,确保从人们生产、生活、业务等社会活动中采集和形成的原生数据能够安全、有序进行管理和科学、有效得以开发应用。

数字环境下,应以整体保管理念应对技术更新迭代、数据的高度积累和数据类型的复杂性导致档案保管对象的复杂性。更为主要的是,因为档案数据来源体系性和结构性特点,使其无法轻易分割,或形成巨大的分割成本(档案鉴定系统复杂度、算力成本等),因此保证数据及其结构的完整性是数字环境下档案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

3.3 数据镜像与重构是数字环境下实现档案整体管理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图片

档案语义环境下的数据镜像需要解决的是数据的原始性、可靠性、完整性问题。数据镜像技术虽然多用于数据备份、迁移或容灾备份等方面,但是通过建构与更新与之相适应的档案元数据管理标准(如完善数据时间特征、溯源、映射、质量、结构、可扩展等),提高元数据的互操作性[6],结合档案原生数据源全链式管理理念,构建档案本体数据层面的链接管理[4],数据镜像必将成为数字环境下档案整体管理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图片

档案语义环境下的数据重构需要解决的数据的可用性问题。数据重构是一种重要的数据处理过程方法,通过数据重构可以实现空间数据在结构、格式、类型上的统一,以及多源异构数据的连接与融合,从而提高数据质量和价值,为数据应用开发奠定基础。简言之,将数据重构方法引入数字环境下档案整体管理,既是档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繁就简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开展数据清洗、提高数据质量和准确性,实现可视化以及档案数据应用开发的有效过程方法。

4  数字环境下档案资源整体开发与利用的逻辑

维护数据的原始性、历史性、可靠性、完整性、可用性是数字环境下档案整体管理理念的核心和价值所在,也是实现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础和前提。现阶段任务指向是发挥档案数据核心价值优势,为人工智能、智慧应用提供数据准备和支撑。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档案资源整体开发与利用需要解决的是档案数据孤岛现象。

图片

首先,建设统一规范的档案资源整体语义描述框架,对档案资源实体、属性、关系、特征等进行可扩展的语义描述和标识,解决大量异构分布式档案问题,实现馆内、馆际档案资源的关联与共享[7]

其次,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积极融入数字资源体系建设,建设以档案馆为主体的广泛接入、跨域分布协同、全程合规管控[8]的网络化档案数据平台。

第三,基于档案数据平台开展面向服务的应用研究与产品开发,比如不同行业领域的档案数据可视化、可信服务认证、面向民生对的档案服务应用场景、档案AI大语言模型、档案网站数据产品等。

数字环境下档案资源整理开发与利用最终是要按照“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用途可控可计量”[9]的应用模式,打破档案数据孤岛,实现资源整合和档案数据要素的流通,发挥档案历史价值、记录价值和数据价值。

5  结语

图片

数字环境下面向数据的档案整体管理依赖于高度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工作体系,其本身是基于“数据+算力+算法”所构建的,具有自我感知、分析、决策和精准执行能力的闭环工作体系。档案工作者将得以从传统档案工作环境下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在专业技术能力提升、服务应用开发与知识生产上。面对数字化管理环境和档案发展要求,档案工作者不仅仅是数字时代社会历史记录的管理者,更将成为数字时代信息和知识的生产者、服务者。





参考文献



[1] 张立.走进数字社会[M].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23:4-12.
[2] 朝乐门.数据科学理论与实践[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3] 朝乐门.数据连续性:未来跨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J].情报学报,2016,35(3):227-236.
[4] 徐绪松.复杂科学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 肖秋会.档案管理概论[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10.
[6]孔祥盛.我国档案元数据互操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档案管理,2023(1):45-49.
[7]王志宇,熊华兰.语义网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关联与共享模式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9(5):114-119.
[8] 郭倩,杨乐雯. 打破“数据孤岛” 多方部署加快数据要素流通[N]. 经济参考报,2023-05-11(006).
[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https://www. 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669421.htm/,2021-12-21.


image.png

Copyright © 202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上海民桥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5372号-1   法律声明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公司传真

021-6608 2117

公司电话

021-6608 2110

上班时间

周一~周五

微信公众号
线